复旦百科

相辉堂

相辉堂——矗立在复旦校园西北部的一幢白墙黑瓦的建筑,看上去简简单单,却见证了复旦最真实的历史,它与复旦风雨同路,成为复旦校园不可或缺的风景之一。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分为两部,一部迁往重庆北碚,一部留在上海市区赁屋上课。抗战胜利后,随着沪渝两部合并,学生人数激增,上海江湾原有的校舍远远不够用。另外,复旦上海同学会觉得在学校里尤其需要一个容纳1000人以上的大礼堂,因此准备筹款十亿法币,赠与母校扩充建设之用[1]。同时,为了崇德报功,纪念老校长李登辉[2],决定建造登辉堂。

因建造登辉堂愿望迫切,当时物价又不稳定,势必不能待捐款募集后再兴建,所以决定先由学校垫款建造。经登报公开招标,1947年2月5日复旦大学建筑委员会当场开票,该工程由新艺建筑公司承建。

2月13日,在学生第一宿舍的废墟上,登辉堂正式开工,同年6月23日竣工完成,历时四个多月,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吴稚晖[3]为登辉堂题写了匾额。登辉堂为两层建筑,楼上为大礼堂,可容纳一千数百余座位,兼可充剧场之用。楼下东侧拟作教室,西侧作为阅览室。[4]

在合同刚订立时,就遇上金钞大风暴,物价急剧上涨,新艺公司以物价暴涨为由要求加价。学校与之反复磋商,最后决定将工程中木料部分,按照承包原价由新艺公司退还学校,另由学校购买材料交新艺公司用。经由校友鲍慷志的协助和章益[5]校长、芮宝公总务长的各方奔走,学校从中央信托局敌伪产业清理处廉价得到敌商木材,这样虽增加了不少麻烦,但损失可减轻不少。后又得到校友王人麟的协助,请准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分署拨助面粉两千余袋,抵减了一部分工价。加上又以大大低于市价的价格购入一批钢筋,因此该工程照市价估值为12亿元以上,但在学校多方努力下仅花费了七亿四千二百余万元。[6]

“文化大革命”中,登辉堂被改名为大礼堂。1985年复旦大学校庆八十周年之际,又改名为相辉堂,由周谷城[7]先生题写匾额[8]。其中,“相”缘于马相伯[9],复旦的创始人。

2006年2月相辉堂被批准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登辉堂(相辉堂)自落成以来,一直是全校师生重要集会的场所,更因此成为复旦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1947年6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复员后首届毕业典礼在登辉堂隆重举行,到场来宾及师生共二千余人,其中有国民党元老李石曾[10]夫妇;英国文化委员会赫德黎,上海同学会代表奚玉书[11]、端木恺[12]、张丰胄[13],国民党参政员金振玉等。应届毕业生618人均身着学士服在绕大草坪一周后,鱼贯进入登辉堂就坐。李登辉校长在这里作了最后一次讲演。他深情又满怀希望地对毕业生说:“你们现在穿的是学士制服,你们穿过了以后,应当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当从此对国家有所贡献;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14]

1949年6月20日,登辉堂又见证了复旦大学重要的历史时刻——复旦大学接管典礼,上海市副市长韦悫及军管会代表来校接管。校长章益接收军管会命令,师生员工代表致欢迎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代表李正文(后任校党委书记)宣读接管复旦大学命令。[15]自此,复旦大学顺利完成了从旧学校到新学校的转变,开始谱写它的历史新篇章。

1954年5月27日,在这里,举行了建校四十九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一次科学讨论会。陈望道[16]校长在大会上致词,从此掀开了复旦大学科学报告会的崭新的一页,增强了学校的学术气氛。

一位位国内外名人在这里登台演讲,帮助复旦人拓亮了视野。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解放后来登辉堂(相辉堂)作报告的国际知名人物,先后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美国总统里根、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

1984年为了迎接美国总统里根的到来,大礼堂(相辉堂)进行了彻底的翻修,一个个长条凳换成一张张崭新的座椅,一台台吊扇也为空调所代替,大礼堂(相辉堂)成为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拥有空调的大礼堂[17]。美国当局为了从安全角度出发,连演讲台都是从美国空运过来的。而复旦大学当然不能任由美国的标志在复旦的舞台上展示,经双方协商,在美国提供的演讲台外面套一个有复旦logo讲台。当里根总统在这个演讲台上发表演讲时,复旦的logo也同时展现在全世界人的面前。看到当时里根演讲的照片的人也许会好奇,演讲台前的两块玻璃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这两块防弹玻璃是里根总统演讲的字幕板,里根在演讲时,一会儿看看左边的字幕,一会儿看看右边的字幕,就好像他时不时在与左右两边学生进行交流,倍感亲切。当学生用流利的英语与里根总统交流的这一刻起,复旦学子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大礼堂(相辉堂)也成为复旦连接世界的广阔舞台。

登辉堂(相辉堂)是学生活动的重要舞台,一幕幕经典话剧在此上演,从1963年的《红岩》到1978年的《于无声处》、1996年的《雷雨》乃至2003年的《托起明天的太阳》,每一出剧目都引起不小的轰动。特别是1978年11月30日,在此公演的《于无声处》,在全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演出过程中,观众们不时为位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被剧中欧阳平、梅林等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感动得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一些师生还跑到后台,热情地向演员表示祝贺,眼眶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18]

除了公演话剧,相辉堂从七十年代起还充当电影院的角色,复旦大学利用自身优势,经常搞到一些内部影片放映。因此当时放映的都是最新、最经典、难得一见的电影,于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局面经常发生。有时候放映室里也全都是人,还有人爬到天花板上,躲到舞台灯那里……;有些人没有买到票,为了看电影,用过假票、过期的票,一张票还被撕开过两半,想混两个人进去;为了看电影,学生用的办法是五花八门,什么情况都发生过[19]。当时放映电影的辉煌场面是可想而知的了。1988年5月张艺谋、莫言率《红高粱》剧组来复旦举行首映仪式,相辉堂内座无虚席。复旦学生藉此机会了解了《红高粱》,并观看了《红高粱》,与剧组互动、交流,热闹非凡。特别是张艺谋导演高唱一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时,复旦学生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张艺谋等优秀电影艺术家致敬,此时台上台下手舞足蹈,如痴如醉地哼着“好酒!好酒!”,更是把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20]

2000年4月27日,相辉堂又见证了复旦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市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主持大会,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出席大会并讲话[21]。两校的强强联合,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具有了更强大的办学实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又更近了一步。

马相伯创立了复旦,李登辉建设了复旦,相辉堂是对他们永恒的纪念。然而一年或者一百年,对于一个建筑来说,都仅仅只是一瞬间,真实的历史不是保存在这里,而是保存在每个复旦人身上,每个为复旦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谋发展的复旦人身上,现如今,相辉堂已经成为所有复旦人的精神殿堂。

  

(孙瑾芝)



[1]参见复旦大学历史档案2377 P87,四十一周纪念展期庆祝筹款建登辉堂充作礼堂——纪念委员会常委会之决定。

[2]李登辉(1872-1947)字腾飞,福建厦门人。幼年侨居海外。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1906年受聘担任复旦公学英文部主任,后为教务长。1913年起任复旦校长,致力于复旦的建设、发展。1936年退休后曾任中华书局英文总编辑。

[3]吴稚晖(1865 ~1953),原名脁,后改名敬恒,学名吴纪灵(又称寄蛉),字稚晖,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53年卒于台湾

[4]参见复旦大学历史档案2377 P107,美轮美奂登辉堂新厦落成。

[5]章益(1901-1986),字友三,号雯文,安徽滁县人。1922年复旦大学文科毕业,留学美国,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教务长。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司长,中等教育司司长。时任复旦大学校长。

[6]参见复旦大学历史档案2377 P98,登辉堂兴工建造几经波折终底于成。

[7]周谷城(1896-1996)湖南益阳人,1943年 9月到复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历史系主任,复旦大学教务长。

[8]《相辉堂》柳浪校史通讯。

[9]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以字行,晚号华封先生,江苏丹徒人。1862年入耶稣会,后获神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 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 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委员。

[10]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笔名真民,石僧,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李鸿藻第三子。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曾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11]奚玉书(1902-1982),字毓麟,上海人。1920年入复旦大学商科学习。1927年获会计师证书,1936年组建公信会计师事务所,任主任会计师。1939年创办主编《公信会计月刊》。1938-1952年主持创办诚明文学院商学系夜大,任系主任。

[12]端木恺(1903-1987),亦名端木铁恺,字铸秋,安徽当涂人。192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正科社会科。东吴大学法科,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授法学博士。曾任南京中央军校军官教育团政治教官、安徽教育厅秘书、科长,农矿部秘书、专门委员,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东吴大学行政法教授等职。

[13]张丰胄(1907-2005),江苏江阴人。1929年复旦大学政治毕业,解放前曾任重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少将研究员、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医学校总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复旦大学教授等职。1973年7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5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曾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常委、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14]参见复旦大学历史档案2377 P107,复员后首届毕业典礼在登辉堂隆重举行到来宾校友教授二千余人李老校长亦欣然莅临并致训。

[15]参见复旦大学百年纪事。

[16]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7]参见《复旦人》2009年第3期,相辉堂的似水流年。

[18]参见《复旦》1978年12月20日第276期,校话剧团演出《于无声处》。

[19]参见《复旦人》2009年第3期,相辉堂的似水流年。

[20]参见《复旦》1988年5月21日,酒神颂歌—为《红高粱》一辩。

[21]参见《复旦》2000年5月10日,强强携手更上一层楼复旦大学与上医大合并。